主页=>会计学校=>会计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
    会计最初表现为人类对经济管理活动的计量和与记录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
发展和需要,会计由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带职能,逐步成为独立职能,并由对经济活动
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发展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参
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长期决策,为企业内部强化经营管理服务。
    一、 会计与会计目标
    我国会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
的信息。
    1、 会计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提供会计信息。
    2、 会计要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
    3、 会计要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会计信息。
    二、 会计与社会环境
    会计总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会计也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
的社会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发展。
  首先,会计本身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运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而产生和
发展的。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手段也从手工操
作,发展到全面机械化和电子化。
  会计通过自身核算和监督活动,也对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
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
化。
  三、会计理论结构
  1、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会计
目标的基础之上。
  2、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假设、会计假定)是指会计人员为实现会计目标,而对所面
临的变化不定,错综复杂的会计环境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
  3、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对会计对象进行基本分
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
基本单位。
  4、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基本前提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
是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
  5、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是在会计原则的指导下对某一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确认、
计量与报告的会计技术方法。会计程序仅指会计帐务处理的步骤。
  四、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
  1、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以传统会计为主要内容,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活
动中大量的、日常的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汇总,编制成会计报表,向企业外
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和个人提供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
会计报表。事后的反映监督。
  2、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关资料,运
用数学、统计等方面的一系列方法,通过整理、计算、对比、分析等手段的运用,向
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用以短期和长期经营决策、制定计划、指导和控制企业经
营活动的信息的对内报告会计。事前的规划、事中的控制。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项。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营活动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
  会计主体的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
会计主体并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对其进行的期
间划分。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企业的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以日历年度为一
个会计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
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企业
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律通过人民币进行核算反映。
  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条件的。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它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
算的基本要求,反映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
高度概括和总结。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
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
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
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
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
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
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
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
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
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
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
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
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
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
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
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
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
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
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
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
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
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
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
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
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
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第四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企业的财务状况,就是某一时点的各种经济资源的占有、运用和来源情况。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分别列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六个会计要素。这六大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
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
源。
  (1)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2)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
  (3)资产必须是能够给企业流入经济利益的资源,即可望给予企业现金流入的
资源。
  2、负债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将以资产或者劳务偿付的债务。
  (1)它是目前和过去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当前的债务;
  (2)负债是在将来要支付的经济责任;
  (3)它是可以确定或可以估计的数额;
  (4)它是需要以现金或其他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确实的债务。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
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有时也简称权益,或净权益。从广义上来说,权益包含债权人权益和
所有者权益两部分,前者为负债;后者为所有者权益。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收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收益,是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
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所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
偿。
  2、费用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
  3、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也就是收入与费用配比
相抵后的差额。
  二、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指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会计等式,表明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债权人和
投资者(即所有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
间的基本关系。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表明经营成果与相应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关系。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会计等式表明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 我国企业会计法规体系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律法规体系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主法形成的一
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规体系主要包括有《会计法》、企业会计准
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核算方面的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规,是我国会计法规的母法。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
民共和国主席令21号公布,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1993年12月进行
了修订。
  二、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又称会计标准,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它就会计核算的原则和会
计核算的处理方法作出规定,为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
  到目前为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发布了33项会计准则,目前适用的国际会
计准则有31项。
  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主要就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和会计核算的主要方面作出原则性的规定,为制订具体会计准则
和会计制度提供基本构架。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它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
就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及其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三、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我国会计制度是国
家财政部门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会计规范的总称。
  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分企业会计制度(现行的是按行业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会计
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全国性的统一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制度(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1. 会计与经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3. 会计理论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4.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包括哪些内容?
  5. 会计核算必须遵循哪些一般原则?
  6. 会计要素包括哪几个要素?各会计要素有哪些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7. 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9.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体系包括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