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资金管理
Chapter 1
现金和有价证券管理流动资金是一个不断投入和收回的循环过程,没有终止,这就使我们难以直接评价其投资的报酬率。因此,流动资金投资评价的基本方法是以最低的成本满足生产经营周转的需要。
有价证券是企业现金的一种转换形式。有价证券变现能力强,可以随时兑换成现金,在现金多余时常将其兑换成有价证券。在这种情况下,有价证券就成了现金的替代品。
现金管理的目标
企业置存现金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资性需要。
交易性需要。企业的收入和支出不可能同步同量,必须维持适当的现金余额。
预防性需要。是指置存现金以防发生意外的支付。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现金数额也就越大。还与企业的借款能力有关。
投资性需要。是指置存现金用于不寻常的购买机会,比如遇有廉价原材料或其他资产(如价格有利的股票证券)的供应机会。当然,除了金融和投资公司外,一般而言,其他企业专为投资性需要而置存现金的不多;但拥有相当数额的现金,确实为突然的大批量的采购提供了方便。
企业缺乏必要现金,将会使企业蒙受损失,称之为短缺现金成本。短缺现金成本不考虑其他资产的变现能力,内容主要包括:丧失购买机会(甚至因供应不足,造成停工损失)、造成信用损失和得不到折扣的好处。其中造成信用损失不可准确计量,但其影响往往很大,甚至导致供货方拒绝或拖延供货,债权人要求清算等。
在时常正常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流动性强的资产,其收益性较低。这意味着企业应尽可能少地置存现金,即使不将其投入经营周转,也应尽可能多地投资于能产生高收益的其他资产,避免资金闲置或用于低收益方面的威胁。
企业现金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资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之间作出抉择,以获取最大的长期利润。
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规定了现金的使用范围
规定了库存现金的限额
不得坐支现金
不得出租、出借银行帐户
不得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
不得套用银行信用
不得保存帐外公款
包括公款私存,和保存帐外现钞等各种形式的帐外公款。
现金收支的管理
现金收支的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现金使用效率,为达到这一目的,可运用下列办法:
力争现金流量同步
这样就可以使其所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低到最低水平。
使用现金浮游量
从企业开出支票到付款,需要一段的时间。现金在这段时间的占用称为现金浮游量。在这段时间仍可以使用这笔资金。不过在使用现金浮游量时,一定要控制好使用时间,否则会发生透支。
加速收款
应收帐款是必要的,因为可以增加销售收入。问题是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并需实施妥善的收款政策。
推迟应付款的支付
在不影响自己的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推迟付款,充分利用供货方提供的信用优惠。如遇急需资金,甚至可以放弃供货方的折扣优惠,在信用期的最后一天付款。
最佳现金持有量
成本分析模型
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成本,寻找使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机会成本
资金成本率
*金额机会成本率可以是收益率
现金持有额越大,机会成本越高。
管理成本
管理人员的工资、安全措施费等。是固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无明显的比例关系。
短缺成本
随现金持有量增加而下降。
图形分析
是马鞍型曲线,该抛物线的最低点即为现金的最低总成本,这一点横轴上的量,即为现金持有量。超过这一点,机会成本上升的代价又会大于短缺成本下降的好处。
随机模型
随机模型是在现金需求量难以预知的情况下进行现金持有量控制的方法。对企业来讲,往往是现金需求量波动大且难以预知,但企业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测算出一个现金持有量的控制范围,即制定出现金持有量的上限和下限,将现金量控制在上下限之内。当达到上限时,现金购入有价证券;当降到控制下限时,抛售有价证券换回现金。
企业的现金存量(表现为每日现金余额)是随机波动的。现金返回线
R,下限L,则上限H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其中:
b为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i
为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δ为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可根据历史资料测算)
而下限L的确定,则要受到企业每日的最低现金需要、管理人员的风险承受倾向等因素影响。
这样如公司现金余额达到H元时,即应以(H-R)的现金去投资于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落为
R;当公司的现金余额降至L元时,则应转让(R-L)元的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上升为R。随机模型是建立在企业现金未来需求总量和收支不可预测的前提下,因此计算出来的现金持有量比较保守,往往比运用存货模式的计算结果大。
Chapter 2
应收帐款管理包括应收销售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等。
应收帐款管理的目标
发生应收帐款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商业竞争
这是主要原因。由竞争引起的应收帐款,是一种商业信用。
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
结算手段越是落后,结算所需时间越长,销售企业只能承认这种现实,并承担由此引起的资金垫支。由于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而造成的应收帐款,不属于商业信用,也不是应收帐款的主要内容,不再对此作进一步的讨论。此处只讨论属于商业信用的应收帐款管理。
目标
既然发生应收帐款的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
应收帐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放,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而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帐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作出权衡。只有当应收帐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增加的成本是,才应当实施赊销;如果赊销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就应当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
信用政策的确定
信用期间
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
例:该公司投资的最低报酬率为
15%,有关数据见下表:
项目 |
30 天 |
60 天 |
销售量(件) |
100000 |
120000 |
销售额(单价 5元) |
500000 |
600000 |
销售成本 |
||
变动成本(每件 4元) |
400000 |
480000 |
固定成本 |
50000 |
50000 |
毛利 |
50000 |
50000 |
可能发生的收帐费用 |
3000 |
4000 |
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 |
5000 |
9000 |
应计利息
=应收帐款占用资金*资金成本率应收帐款占用资金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变动成本率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30
天信用期应计利息=15%*30/360*500000*(4/5)=500060
天信用期应计利息=15%*60/360*600000*(4/5)=12000上述信用期分析的方法是比较简略的,可以满足一般制定信用政策的需要。如有必要,也可进行更细微的分析,如进一步考虑销货增加引起存货增加而多占用的资金,以及信用期内提前付款现金折扣造成净销售额的变化等。
信用标准
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就不能享受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在设定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要评估他赖帐的可能性。可通过如下“
5C”系统来评估:现金折扣的政策
通常表示为(
5/10、3/20、N/30):付款30天;10天内只需支付95%;20天内只需支付97%。当企业给予顾客某种,应当考虑折扣所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孰高孰低,权衡利弊,抉择决断。
因为现金折扣是与信用期间结合使用的,所以确定折扣程度的方法与过程实际上与前述信用期间的确定一致,只不过要把所提供的延期付款时间和折扣综合起来,看各方案的延期与折扣能取得多大的收益增量,再计算各方案带来的成本变化,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应收帐款的收帐
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力争按期收回款项,否则可能发生坏帐。这些措施包括对应收帐款回收情况监督,对坏帐损失的事先准备和制定适当的收帐政策。
应收帐款回收情况监督
可通过编制帐龄分析表进行。利用帐龄分析表可以了解:
收帐政策的确定
制定收帐政策要在收帐费用和减少坏帐损失之间作出权衡。制定有效、得当的收帐政策很大程度上依靠有关人员的经验;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讲,也有一定数量化的方法可予参照:收帐政策的优劣在于应收帐款总成本最小化的道理,可以通过各收帐方案成本的大小对其加以选择。
Chapter 3
存货管理存货管理的目标
如果工业企业能在生产投料时随时购进所需的原材料,或者商业企业在销售时随时购进该项商品,就不需要存货。实际情况不是如此。这种存货的需要出自以下原因:
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
企业很少能随时购入生产或销售所需的各种物资,即使市场供应充足也是如此。这不仅会有某种材料的市场断档,还因为途中运输可能出现故障。为了避免或减少出现停工待料、停业待货等事故,需要储备存货。
出自价格的考虑
批量采购价格优惠。但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的资金,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维护费、保险费、工资等开支。进行存货管理,就要在存货成本和存货效益之间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组合。这也就是存货管理的目标。
储存存货的有关成本
取得成本
(TCa)订货成本
包括办公费、差旅费、邮费、电信费。订货成本中有一部分是固定费用,如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用
F1表示。订货变动成本用K表示。订货次数=D/Q=年需要量/每次进货量。订货成本
=订货次数*K+ F1购置成本
=D*U=
年需要量*单价取得成本
=订货成本+购置成本TCa= F1+D/Q *K+ D*U
储存成本
包括资金利息(若用现有现金购买,便失去了存放银行或投资于证券本应得的利息,是“放弃利息”;
若用借款购买,便要支付贷款利息,是“付出利息”)、 仓储费、保险费、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等。用TCc表示。储存成本也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包括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月工资等,用
F2表示。变动成本包括利息、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保险费等,用Kc表示。储存成本
= F2+ Kc*Q/2缺货成本
包括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产成品缺货造成的拖欠发货损失和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还应包括需要主观估计的商誉损失)如果以紧急采购代用材料解决急需,那么缺货成本表现为紧急额外购入成本(通常开支会大于正常采购的开支)。缺货成本用
TCs表示。储备存货的总成本
TC=取得成本(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TC= TCa+ TCc+ TCs
= F1+D/Q *K+ D*U+ F2+ Kc*Q/2+ TCs
存货决策
存货决策涉及四项内容:决定进货项目、选择供货单位、决定供货时间和决定进货批量。
决定进货项目和选择供货单位是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职责。财务部门要做的是决定供货时间和决定进货批量(分别用
T和Q表示)。有了经济订货批量,很容易找出最适宜的进货时间。
与存货总成本有关的变量很多,为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必要简化或舍弃一些变量,先研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再扩展到复杂的问题。这需要设立一些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
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
此模型设立的假设条件是:
设立了上述假定后,存货总成本的公式可简化为:
储备存货的总成本
TC=取得成本(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储存成本TC= TCa+ TCc
= F1+D/Q *K+ D*U+ F2+ Kc*Q/2
当除了
Q以外都是常数量时:年需求数量
D;订货数量Q;订货次数=D/Q;订货成本中的固定费用F1;订货变动成本(一次订货成本)K;单价U;储存成本中的固定成本F2;储存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单位储存成本)Kc也可以用图解法求得。
基本模型的扩展
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是在前述各种假设条件下建立的,但现实生活中能够满足这些假设条件的情况十分罕见。为使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可用性,需逐一放宽假设,同时改进模型。
订货提前期
一般情况下,存货需要在没用完时提前订货,此时尚有的库存量称为再订货点,用
R表示。R=L*d=
交货时间*每天平均需用量在此时订货,等下批订货到达时,原有库存刚好用完。此时有关存货的每次订货量、订货次数、订货的时间间隔等并无变化。订货提前期对经济订货量并无影响,仍可按原来瞬时补充情况下的批量为订货批量,只不过在达到再订货点时即发出订货单罢了。
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
实际上,各批存货可能是陆续入库,使存货陆续增加。
设每日送货量为
P,故该批货全部送达所需日数(送货期)=Q/P每天平均需用量
d,则送货期内的全部耗用量= Q/P* d由于边送边用,所以每批送完时,最高库存量
E=Q?/FONT>Q/P* d平均存量E=( Q?/FONT>Q/P* d)/2
与批量有关的总成本:
TC
(Q)=D/Q*K+1/2*(Q?/FONT>Q/P* d)* Kc= D/Q*K+Q/2*
(1?/FONT>d /P)* Kc在订货变动成本与储存变动成本相等时(
K= Kc),TC(Q)有最小值。故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时经济订货量公式为:D/Q*K= Q/2*
(1?/FONT>d /P)* Kc此模型还可用于自制和外购的选择决策。
自制零件属于边送边用的情况,单位成本可能较低,但每批零件投产的生产准备成本比一次外购的订货成本可能高出许多。
外购的单位成本可能较高,但订货成本可能较低。要在自制和外购的选择决策,须全面衡量它们各自的总成本。这时可借用陆续供应或瞬时补充的模型。
例:某企业使用
A零件,自制或外购均可。如外购单价4元,一次订货成本10元;如自制,单位成本3元,每次生产准备成本600元,每日产量50件。零件的全年需求量为3600件,储存变动成本为其价值的20%,每日平均需求量为10件。故以自制为好。
保险储备
之前假设每日需求量不变,交货时间也固定不变。实际上两者均可能变化。按某一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发出定单后,如需求增大或送货推迟,就会发生缺货。为防止造成损失,就必须多储存一些存货以备应急,称为保险储备(安全存量)用
B表示。这些存货在正常情况下不动用,只有在存货过量使用或送货延迟才动用。再订货点(用
R表示)R=L*d+B=
交货时间*每天平均需用量+保险储备在某一订货周期内需求量
>每天平均需用量(供货量),则需要动用保险储备。建立保险储备会使储存成本上升。研究保险储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或供应中断损失和储备成本之和最小。如果与此有关的总成本为
TC(S,B),缺货成本为CS,保险储备成本为CB,则:TC
(S,B)= CS + CB设单位缺货成本为
KU,一次订货缺货量为S,年订货次数为N,保险储备量为B,单位存货成本为KC,则:CS= KU*S*N
CB=B* KC
TC
(S,B)= KU*S*N+ B* KC现实中,缺货量
S具有概率性,其概率可根据历史经验估计得出;保险储备量B可选择而定。例:某公司存货年需要量
D=3600件,单位储存变动成本Kc=2元,单位缺货成本KU=4元,交货时间L=10天;已经计算出经济订货数量Q=300件,年订货次数为N=12次。交货期内的存货需要量及其概率分布如下:
需要量( 10*d) |
70 |
80 |
90 |
100 |
110 |
120 |
130 |
概率 (P1) |
0.01 |
0.04 |
0.2 |
0.5 |
0.2 |
0.04 |
0.01 |
先计算不同保险储备的总成本:
令保险储备量
B=0,且以100件为再订货点。在此情况下,当需求量小于或等于
100件时,不会发生缺货,其概率=0.01+0.04+0.2+0.5=0.75;当需求量等于
110件时,缺货10件,其概率=0.2;当需求量等于
120件时,缺货20件,其概率=0.04;当需求量等于
130件时,缺货30件,其概率=0.01;因此
B=0时缺货的期望值S0、总成本TC(S,B)可计算如下:S0=
(110-100)*0.2+(120-100)*0.04+(130-100)*0.01=3.1件TC
(S,B)= KU* S0*N+ B* KC=4*3.1*12+0*2=148.8(元)
令保险储备量
B=10,且以110件为再订货点。在此情况下,当需求量小于或等于
110件时,不会发生缺货,其概率=0.01+0.04+0.2+0.5+0.2=0.95;当需求量等于
120件时,缺货10件,其概率=0.04;当需求量等于
130件时,缺货20件,其概率=0.01;因此
B=10时缺货的期望值S10、总成本TC(S,B)可计算如下:S10=
(120-110)*0.04+(130-110)*0.01=0.6件TC
(S,B)= KU* S0*N+ B* KC=4*0.6*12+10*2=48.8(元)
令保险储备量
B=20,且以120件为再订货点。在此情况下,当需求量小于或等于
120件时,不会发生缺货,其概率=0.01+0.04+0.2+0.5+0.2+0.04=0.99;当需求量等于
130件时,缺货10件,其概率=0.01;因此
B=20时缺货的期望值S20、总成本TC(S,B)可计算如下:S20=
(130-120)*0.01=0.1件TC
(S,B)= KU* S0*N+ B* KC=4*0.1*12+20*2=44.8(元)
令保险储备量
B=30,且以130件为再订货点。在此情况下,可满足最大需求量,不会发生缺货。
因此
B=30时缺货的期望值S30、总成本TC(S,B)可计算如下:S30=0
件TC
(S,B)= KU* S0*N+ B* KC=4*0*12+30*2=60(元)
通过比较上述不同储备量的总成本,当
B=20时,总成本最低。故应确定保险储备量为20件,或者说应该以120件为再订货点。以上是需求量变化引起的缺货问题。至于由于延迟交货引起的缺货,也可以通过建立保险储备量的方法来解决。即将延迟的天数折算为增加的需求量。如前例,如
3天交货的概率为0.01,则可认为缺货30件或者交货期内的需求量为(10+3)*10=130件的概率为0.01。这样就把延迟交货的问题换算成了需求过量问题。